扫一扫,关注下方微信

草根经济的终结、转型与升级:拼数量拼声量的路线已经走不通了标签:转型 升级

我们认为,一个国家若想靠税收(或刺激、贬值)走向繁荣,无异于一个人站在水桶里,想拎着提手把自己提起来。”同样,一个国家也没法靠廉价粗糙的科技和产品走向未来。

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完成了从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大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消费也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化。随着中产的兴起,90后等新一代城市人群成为消费主流,社会正在开始一个新阶段:品质认同的消费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能否真正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认同感将是关键。

社会结构变化,中产阶级崛起

中国的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所得逐步成为附属物,而资本收入不断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波士顿咨询集团消费报告显示,75%的中国消费者的预计花费会和上一年持平甚至会更多。

同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里说,企业家的成群出现是经济繁荣的原因。国内创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创业群体开始批量出现,甚至出现了像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和滴滴这样新兴的独角兽公司。新兴的富人和崛起的中产的地位提高,必然对于产品的要求会水涨船高。

随着中产的兴起,90后等新一代城市人群成为消费主流,消费习惯也开始出现明显变化,根据相关数据,到2020年,他们会占到中国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消费占比高达53%。消费力正以每年14%的速率在增长,这是35岁以上人群消费增长率的两倍。

由于信息时代的扁平化,年轻的中国消费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全球同龄人的生活状况,互联网的发达让他们可以通过代购、直邮等方式解决,切身体会到高品质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随着自我要求的不断升级,同时对现有医疗和食品等方面的不满。有品质和有幸福感的生活成了一种迫切的需求。

追求品质是一种社会常识

由于中国长期是代工、低端制造的代名词,对很多人来说,所谓物美价廉,其实更多是价廉+凑活,粗制滥造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和生活方式。发展到现在,连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都看不过去了,在巴塞罗那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什么“物美价廉”、“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产品品质,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需要几十年厚积薄发。你一味低价,就没有好产品。而消费者根上的需求是好产品,是高品质的产品。企业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就把他们逼出中国,到日本等国去狂购。”

这个常识性的道理,但是在某些时刻,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长卷里却有些跳帧,两年前如日中天,一度成为全球未上市公司的小米,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性价比。小米从发烧友的机器出发,延伸到红米,然后一头扎进性价比的汪洋大海之中。小米的电商模式、用户参与模式确实创造了堪称奇迹的商业案例。

但是,经济的常规性会主导一切,经济的规律只会在规律的主轴线上下浮动,但并不会脱离规律。小米在对于很多草根用户完成教育和普及后,他们对于品牌品质的意识开始觉醒,于是用户开始流失和迁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后发制人的华为,走的就是品质的路线。在IDC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出货量排行中,华为取代了小米。 而在今年,小米全球排名已经跌出前五,而在进入前五的三家中国公司,华为、OPPO和VIVO。他们共同特点是,不追求性价比,主打产品都是两千块以上的注重品质的中端机器。

美国贾雷德·戴梦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里举例说,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不顾经济效益的,也就是不顾及性价比),去买品牌的牛仔裤,而这种牛仔裤的价格几乎是同样耐穿但没有品牌的牛仔裤的两倍。这是因为有品牌的价值超过了消费者付出的一倍的价钱。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小米,由于小米长期的性价比的策略,尤其是红米低端机的推出,小米的脸上就被牢牢的贴上了廉价、低端等标签。于是,随着用户和市场成熟,越来越多的用户会迁移到新的品牌。当产品工具性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年轻一代用户脱离了工具感,他们的消费行为与上一代长辈的消费者区别越来越明显。他们开始重视品质、重视文化、重视用材、重视设计等,这是一个链条上整体上的消费升级。

幸福感应当是科技的驱动力

去年关于中国人去日本狂买马桶盖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任正非也说,他曾经在日本目睹大批中国人,在日本狂购。“你不提高品质,就会驱赶老百姓到国外去爆买。”在国内商家纷纷哭诉国内市场在萎缩,怎么中国人在海外却有如此巨大的购买力?

在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包括互联网公司,还在走拼数量拼声量的路线。产品的发布变成了企业纯粹的借机营销和炒作。以手机为例,国内的手机企业们就像集体吃了春药一样,一个月时间,多个品牌几十多场发布会,新品亮相犹如过江之鲫。除了华为,但真正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机型少之又少。在整体消费升级后,现在的产品还不足以匹配中国人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工具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品牌的价值和声望。

王小波曾经分析为什么中国古代与欧洲中世纪的科技水平会有巨大差距?因为中国提倡禁欲主义,而欧洲,提倡通过不断发展,满足人类的欲望。所以说,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促使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技产品在解决了人们基本需求的产品工具性之外,在人类的需求里,基础的现象是,人类由于科技进步,得到了短暂的满足之后,其需求又会不断升级。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需求无法得到了持久的满足,所以社会也就不会有再次进步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也正因此使得人类得以不断进步。在目前,消费升级后,消费者的需求开始朝着品质、品牌、内涵和创新等需求越来越强烈,高品质的科技产品毫无疑问会成为趋势和主流。除了基础功能外,能够给予用户幸福感和喜悦感、炫耀感。从这个角度来说,品牌溢价带来的幸福感应该是科技产品发展的驱动力。

投资人李录先生在《现代化十六讲》里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狩猎采集的1.0文明,农业畜牧的2.0文明,工业革命为先导的科技3.0文明。同样在科技产品的发展进展中,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纯粹的实用主义的工具1.0阶段,逐渐注重产品本身质量的2.0时代,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和内涵、情感的3.0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从纯粹的工具性功能性,开始朝着关注用户的体验感、幸福感甚至炫耀感等方向开始转变和升级。

目前中国科技产品的品牌意识已经具备了雏形,但还没有完全形成气候,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普及。品质和数量还在像左右手一样来回互搏。庆幸的是,国内的公司和媒体关于品牌品质等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和逐步的实践。极客公园的张鹏前不久提出了“幸福科技”的概念:“虽然在商业社会主流认同的屌丝经济思维下,这些‘品质溢价’在今天看起来是小众而无力的,但这些为人带来幸福感的美好的东西,当人们愿意为之付出更高成本去拥有和‘认同’,这将是一种比性价比更有力量的存在,也是未来终究会燎原的星火。”为此,他们甚至7月中旬将在上海举办的奇点大会中围绕“幸福科技”进行讨论,印象中,这个会曾操作过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中国首秀,具有很高的品质。

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说:“我们认为,一个国家若想靠税收(或刺激、贬值)走向繁荣,无异于一个人站在水桶里,想拎着提手把自己提起来。”同样,一个国家也没法靠廉价粗糙的科技和产品走向未来。


扫一扫,关注下方微信